王晓梅 | 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
小时候写作文第一句话常常写道“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现在提起笔来方知那时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如今写出这八个字才是真正的感同身受。
随着身边多年共同工作和战斗过的老同志们一个个退休回了家,内心感慨用不了几年自己也将步入他们的行列喽。虽然常有媒体报道某某法官辞职了,某某法官抑郁了,某某法官跳楼了,某某法官病倒在工作岗位上了,但我身边这些老法官在默默离开时没有一句抱怨,没有丝毫不满,更多的是对倾注半生心血的事业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每天中午在食堂总能看到几张朝气蓬勃、满满胶原蛋白的年轻面孔,不禁想起当年19岁的自己也像他们一样怀揣梦想来到了这方心中的净土。
入职三十多年自己大部分时间是在民事审判岗位上,从老庭长教我填写的第一份送达证、拿着锥子和棉线装订的第一本卷宗、骑着自行车走了几十里路后对当事人所作的第一份笔录开始,一点一点从“小白”书记员到独立办案。感谢老前辈的教导和指引,也是他们勤奋敬业的工作精神、四两拨千斤的办案技巧、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和正直豁达的人生境界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深深懂得法官不是办案的机器,审理案件时需要人性的关怀和理性的分析,只有充分倾听各方的意见,知晓案卷背后的信息,做到全面了解案情,才能使裁判结果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正义。法官应常怀悲悯之心,要具备“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情”的格局。在冰冷的法律面前,只有良知和共情能够提升司法的温度,也才能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2015年我被调入刑二庭工作,虽然办案多年,但刑事审判对自己来说仍是全新的领域,家人和朋友也开玩笑地说:“很难想象身小力薄的你面对犯罪分子的样子!”当时的我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但还是用那句西方谚语回敬了他们:“上帝为每一个笨鸟都留了一个比较低的树枝。”工作中我更加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刑法学专家张明楷有言:“刑法学并不是一个智力游戏,它背后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司法人员办的不只是案件,更是别人的人生。”是啊,宣判对于法官来说也许是一个案件的结束,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是他今后人生的开始,所以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要错把平台当本事。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法律工匠,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经年的沉淀,才能厚积薄发。自己唯有更加兢兢业业,不敢怠慢每一个案件,方无愧于这一袭法袍。
很幸运,2017年自己成为了首批入额法官,但我深知,作为一名法官必将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专业知识的大量储备和及时更新、自己辛勤付出后却换来当事人的不解甚至威胁和攻击以及因错案被追责的风险等等一系列问题,但是我告诉自己,我准备好了!在2018年初至2020年底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自己每天埋头在小山一样的卷宗里孤独地耕耘,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心里的压力很重,身上的肩膀很痛,那种无奈和无助常常使自己面临崩溃,只能每天鼓励自己咬牙坚持,熬过瓶颈,一切都会好的。但每一次经过艰难跋涉后结案所带来的小爽、小确幸、小欢跃会冲淡之前的痛苦,更为奇怪的是自己竟乐此不疲。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感恩上天的眷顾,让我在几十年始终如一的职业生涯中感受到了这一、二的幸福,使我既品尝到了仰望星空的美好又体味到了脚踩大地的踏实。因为真心热爱,所以无怨无悔!